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加油! 龍馬(下)
司馬遼太郎之於日本
可比金庸之於華人世界
透過報紙連載,他們精彩的小說從當時的通俗以致今日的經典。
金庸偏向於情節的描述,藉由歷史的典故與虛實的設定
滿足讀者的口味,並傳達自己的借古喻今的寓意
同是暢銷作家,司馬遼太郎重視的
卻是史料的求證,與歷史脈絡的正確性。
在故事開始之前,他已先給讀者他設定好的歷史框架,
在這個框架下,藉由史料的佐證,與人物訪談,他再去刻化其中的細節。
也因此,司馬的小說有時候更像是一篇他的品評人物的散文。
在小說的精采程度,就不如金庸。
司馬筆下的人物確實存在,他對於人物的刻劃也盡量有所本。
在歷史的材料上,他用自己的思維去賦予筆下角色人性。
鮮活的歷史人物,與近於凡人的人物性格,就是司馬遼太郎
從歷史的迷霧中,將民族英雄重新帶回日本國民心中的兩項利器。
歷史與傳說之間虛虛實實,關於龍馬的一切可以確定的是:
1. 倒幕的關鍵結盟文件,除了薩摩,長州的代表簽名之外,
還有龍馬的背書。
2. 龍馬的海援隊的確在薩長之間扮演中介的角色。
3.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外交第一把交椅,陸奧宗光,是龍馬生前的部下。
4. 龍馬死後,國際貿易的概念仍在土佐留下種苗,在故國的支持下,有個財閥於焉誕生:
三菱。
龍馬的劍術是否高超,他的立場是否超然,
一個從事商貿投機的浪人是否真的這麼崇高的理念....
這些事,就留給整日口誅筆伐的文人們去諷刺,去質疑吧。
這條30歲的性命,在日本身上劃下的痕跡早已超過百年,
而且那道刮痕益發閃亮。
日本時代劇的製作,都有他的意義。
日本蕭條近二十年,當"日本第一"的光環早已不在時,
傳播媒體能做的,無非就是給下一代一個希望:
處於一個逐漸喪失優勢,前景迷茫的時代,
居下位的人,更要鼓起野心,突破僵局。
舊有的勝利模式已然失效,
一個新的典範
仍待年輕的志士們在破壞之中創新。
就像龍馬說的:
天下大亂,形勢大好。
其實,龍馬,遼太郎,甚至是"龍馬傳"製作團隊想傳達的用心,
那些酸人墨客是懂的,
只是他們必須裝作不懂,
因為那些故作姿態的批判,
才足以顯得他們讀書人的與眾不同。
再來複習一下龍馬的條件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