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來看電影吧] Dunkirk (2017): 這次沒有弟弟



這是今年我在米國看的第一部電影,還好它對白沒有很多.
看到一半時,覺得這一部諾蘭跟以前不一樣,很靜,情感的表達跟以前相比之下很是收斂.
看到片尾,喔原來少了他弟.

原來那些元素:表露在外的親情,犧牲,正面回應的道德兩難
是來自諾弟.



來自各方兩極的評價就不足為奇了,
少了飽滿的情緒,讓頂尖對決以降,總是抱著期待要被感動的觀眾若有所失.

有個香港的電影從業人員說的很好(我忘了是杜汶澤還是彭浩翔)“這是一部工藝品,但我還沒有到感動”

感動是因人因地而異的,
當我看到那一幕一艘艘民用船隻駛向敦克爾克海灘時,想起了這部電影的文案“當他們回不了家,家迎向了他們”,心裏有點激盪.

 解救同胞互享救助的一向是平民百姓啊.



 我看完步出電影院,沿路在想:
一樣在演二戰,一樣有海灘,諾蘭跟史匹伯的差距在哪呢?



諾蘭這次著重的是人性的各層次的價值:求生存,救人,犧牲
史匹伯更著重在後兩者的掙扎,不過在這之前他會先用搶灘的戲把觀眾騙進來.

你說諾蘭會找不到更多資金投資嗎? 你說諾蘭不會操作大場面嗎?
為什麼他寧願讓場景盡量重現當年,盡量節制
為什麼他會願意拍撤退(我總是會想到周錫瑋:後退原來是向前),而非更好發揮動作場面的其他戰役?

我會把它想說是因為他Chris夠大牌了,可以用足夠的資金拍自己覺得真實的東西.
電影有一幕是,士兵們在返鄉的列車上,月台上歡迎的大叔跟他們:幹得好!小子
阿兵哥一臉茫然地說:我們只是求生存.
好好的活下去,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而不是一定要成就些什麼.

快到結尾的時候Tom Hardy讓沒有的戰績滑翔,伴著夕陽,不發一語.
如果Jonathan在,或許就配上一段他童年的時候米高肯恩教他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話.
這次只有Chris在,他沒這麼做.
他留白,留給觀眾,留給螢幕,留給Tom Hardy的豐唇.



一件事,他用三條時間線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裡彼此交錯:一小時,一天,一週.
讓觀眾用不同的時間視角去感受而不致覺得無聊重複,
再配上Hans Zimmer 帶壓迫感的音樂:




年僅四十七的匠人,這是他的14作品.

How can you not be fascinated by his film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