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部國片,陽陽與一頁台北
都很有活力,演員都演得很好,看得很舒服。
但看完陽陽真得是不懂他是要講家庭,還是要講愛情,
一鏡到底當然是很屌,
但你要說故事就要說完整,不能總是一半一半的嘛
一頁台北很像西方的輕喜劇,很舒服,但真的沒甚麼內容。
嚮往的巴黎,從電影裡感受不出來
所在的台北,在電影裡卻是如此的不清晰。
陽陽講的是法國混血兒自我認同的故事,
一頁台北講的是嚮往巴黎的癡心純情男的插曲
那台灣在哪?
兩部國片的台籍導演,你們與觀眾的共鳴在哪?
幾句"幹你娘"? 幾幕師大路夜市?
這兩部片取材,除了仿效西方,自我沉溺外,
本土的語言與文化難道只能作為點綴嗎?
殿堂級如"悲情城市" 草根型如"海角七號"
無一不是在講自己土地的故事,講自己最常用的語言,這才能跟觀眾溝通,產生共鳴。
辛辛苦苦集資的錢,結果拍不出台灣人看得懂,想看的東西,
固然再有才氣,再通俗,也是種浪費。
如果一頁台北,是講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
看他怎麼看看台北的殘酷,人情,
拍台北那些事,
那少了巴黎設定的一頁台北,多一點台北,
會更有趣吧
陽陽,有些情節點到為止固然漂亮,
但一直點到為止,真的令人不知重點在哪,
過度沉溺拍攝的美,而忘了過多沒有劇情的鏡頭,
會削弱劇情的強度,由其是劇情已經夠沒共鳴了。
電影如果是需要大家支持,就不要忘了自己影片所要傾訴的對象。
一部沒有共鳴的電影,一部失焦的電影,並不是電影。
而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背對著故鄉看世界 久了不轉回頭 真的會忘了自己是誰
回覆刪除在異地看故鄉 反而還會記得自己是誰